想要了解实用美术技能就用美术助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美术助手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访谈 > 清华名师 >

【人物访谈】清华美院冯建国:还原人与自然一个纯色的世界

时间:2020-07-06 14:12人气:来源: 美术助手

冯建国简介:


冯建国,1962年出生于海南省琼海市,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摄影专业负责人。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

从2000年起,在国家核心期刊《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人民画报》、日本的《日本摄影》、韩国《Photonet》上发表摄影作品、论文、理论文章五十多篇,三十多万字。

出版个人著作6部、翻译著作1部:专著《跟亚当斯学摄影》(2003年)、教材:《黑白摄影》(2005年)、教材:《大画幅摄影》(2007年)、作品集:《西部旅路》(2007年)、作品集:《最后的胡同》(2008年)、作品集:《高原的力量:藏族肖像》(2011年)、翻译著作:《安塞尔·亚当斯传世佳作400》(2009年)。

2000年,作品《高原的母亲和孩子们》获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环境摄影比赛佳作奖; 2004年,作品《皖南民居-世界文化遗产》获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中国的“世界遗产”最佳摄影艺术奖。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建国以来为中国的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2012年,荣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十多年来,在美国、日本、韩国、台北、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美术馆、画廊举办了29场个人展览。作品被上海美术馆、首都博物馆、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东京日本大学艺术学院等国内外多家公共机构收藏。

清华园最美的季节,已是深秋

       当嫩黄的银杏叶洒满小路,当艳红的枫藤挂满堤岸,爬上墙沿,仰望蓝天下,浓绿掩映着的端庄如雪的二校门,我知道,深秋正用她五彩的调色板渲染着这座美丽的清华园。


       这是一种纯粹的美,简单的美,我们随着金灿灿的银杏树叶,缓步徐行在这秋色秋韵的温雅校园中,用真实的镜头,定格一幅幅自然画面,记录下这浓烈的深秋,追寻并揣味人文、艺术与自然和谐的韵律,与冯建国教授一同翻开内心深处的黑白大画幅影像。

人生何处不相“冯”

       采访冯老师的地点就在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办公室,坐落在这浓厚弥漫学术人文气息的清华园中。会客区的墙上挂着几幅个展的作品,西域纯净洒脱的风景和面孔直指人心,或神秘,或权威,或虔诚,人生百态,被浓缩在8×10大画幅黑白影像里,竟如此真实,震撼。

       第一次接触到冯老师的作品是在人艺的书店里,《最后的胡同》在众多书籍中引起我的兴趣,黑白摄影集精准记录下北京城的古老胡同。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大画幅黑白摄影的引路人冯建国教授,而本书是冯老师献给北京奥运的大礼,是对京城即将消失的古老记忆的留影。

       其实,西域丝绸之路、青藏高原系列才是冯老师的潜心之作。作为中国大画幅黑白摄影的拓荒者与奠基人,自1996年开始,沿着西域丝绸之路开始了其中国西部创作之旅。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峰、高原故城承载着冯建国与中国西部难舍难分的情结。采访前,我一直好奇他为何钟情于此?我们的访谈就从这个问题开始。


【西部旅路】“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 帕米尔高原, 新疆, 1996

        冯老师对大画幅黑白摄影情有独钟,早在1990年代初期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启了冯老师黑白大画幅摄影的探索之路。在深造学业之余,利用暑假完成了作品《西域旅路》的创作,所捕捉的影像,通过无可比拟的视觉震撼力,以及摄影者内心深处的深刻独白写照与观众分享的丝丝入扣的现实景象情景交融。给照片前的观众带来一种逼人深思的力量。其中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是在1998年东京国际摄影艺廊举办个展时,第一张被售出的作品,由日本奈良一家寺庙的主持以8万日元买走了。这张作品后又被一位经营画廊的朋友带到纽约画廊博览会,被一家大出版社老总大为赏识,赞誉有加。更有趣的是,同知名的影帝周润发结缘也是因为这张作品,发哥发嫂有一年专程来京,在看了冯老师“西部旅路”原作之后,深深喜爱,最后选了“冰山之父”收藏。而在2006年,冯老师被邀请到东京参加“中国文化周”活动,举办“西部旅路”摄影作品展览,当时已经退休的原日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摄影系主任石井铁太教授,专程赶到画廊看了作品,选购了“冰山之父”收藏。“通过这一连串的事,我深深体会到,艺术是没有国界,没有行业边界的,同一幅作品为何可以打动那么多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什么能够引起共鸣?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件特别让人兴奋和欣慰的事情。”

甘做“北漂”的黑白大画幅教父
       在摄影艺术一百多年历史上,大画幅在国外一直存在,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画幅摄影在中国才刚刚起步。1999年,经历了日本金融危机的冯建国回到国内,早年一起共事的同事有人已当上电视台台长、部门主任,但是他不甘心将10年在日读书的成果“浪费”在专业不相干的其它的工作上,仍然在摄影领域寻找工作机会,从广东到上海,从日资广告公司的到知名杂志社的邀请,他都犹豫再三。后经东京留学的校友引荐,得到北京电影学院试讲的机会。
2000年,冯老师决定留在了北京,最早借宿在方庄小区一个朋友的家中,当年北京的春季,每当站在高楼的窗前,看到漫天昏黄的沙尘瀑笼罩的首都,他常常想:“我为什么回到国内?选择走上教书的道路?”当冯建国得知国内大画幅摄影教育还是一片空白,而大画幅摄影课程在日本是大学二年级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时,于是就筹划在北京电影学院试讲大画幅摄影课程,将日本摄影教学体系移植到国内的摄影专业里,就这样,看似“顺理成章”地开启了他在国内的教学生涯。

       16年的教学道路,普及了国内黑白大画幅专业摄影知识,创作之余,他不遗余力地开拓大画幅摄影教育,并在摄影圈普及高品质、博物馆收藏级大画幅黑白摄影的创作和制作技术理念;教学课堂上提倡对“摄影原作”的学习欣赏,不断为学生解析摄影中原作影像的表现力、感染力、震撼力,改变中国摄影教育的观念;将摄影作品引入专业的摄影画廊,充分吸收国外经验,提倡按市场机制和模式买卖摄影作品;推荐国内外画廊收藏优秀摄影作品,通过对摄影“原作”的理解,去解读摄影家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直接摄影”,理解摄影的本质。回首16年前的决定,当年的机缘巧合成全了他毕生投入的钟爱的摄影创作和摄影教育事业。

向往的东西就纯粹的去做
       冯老师说“你所向往的东西就纯粹的去做”。或许是帕米尔高原那千年冰山的呼唤,或许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那远古驼铃的回响,还有青藏高原那朝圣的脚步,诵经的吟唱……都印证了冯老师对西部的无尽向往,和对大画幅黑白摄影今生的不解之缘。从西藏系列中可以解读到,全民信教的藏地人民,从一出生就由大人背着,到寺庙朝拜,直到生命的终结,终其一生的虔诚。冯老师的西藏系列里最多的作品是拍摄藏族百姓的面孔。“我的镜头对准法会上的人群,寺庙的喇嘛等等,高原百姓面孔的淡定和沧桑感,藏族丰富的服饰样式,构成独特的民族特色。接触久了,我发现世界上对佛教如此虔诚,保有如此淳朴信仰的民族,应该是不多见的。”


【高原的力量】2007.7-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普赤26岁-落追6个月-旦增12岁

       很多向往西藏的人,都有去朝拜神山岗仁波齐的想法,它在藏语中是“神灵之山”之意,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许多信者一生的梦想就是能去岗仁波齐转山。因为藏传佛教认为转山一圈(全程70多公里)可以洗尽一生罪孽,转上十圈可以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而转上百圈者便可以成佛了。
       “2002年,适逢马年,我也去体验了一次转山。第一天我们走的比较慢,我们遇到青海玉树来的一队村民,一个大姐说前天他们团队的一位小伙子在转山过程中去世了,被安放在天葬台上。听说每天都有人在转山途中去世,我们很讶异,问那怎么向他的家人交代?大姐淡定地说,给家里打个电话告知一声就好了。”坦诚纯粹的回答让冯老师震撼不已。


【西部旅路】强巴佛像,扎什伦布寺, 日喀则, 西藏, 2003.

       第二天继续上路,冯老师又遇到这个团队,看见他们两个年轻女孩因为高原反应,体力不支,两眼眼泪汪汪,其中一人已不省人事,旁边有队友扶着抬着,有人烧松叶熏赶辟邪。“我当时一下明白了,其实她们就是太累了!他们不少人怀着深深地虔诚,有的人每天就转山一圈,在高海拔,高兴奋的精神状况下转山。我当时拿出我们备用的高原安,健力宝给她们,让她们补充一下能量。”后来下山的时候又见到这两个女孩,她们已经缓过神来。我当时深深体会到,她们不少人就是基于一种一生的信仰走完这艰难而又幸福人生的旅程的。
        冯老师告诉我们,转山时他不是为了拍照,只为体会藏族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记录藏区人民真实的面貌与神态, “那些纯粹虔诚的面孔让我终生难忘,我敬佩人的信仰,人的纯粹,人的精神和内在的力量,这种精神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之源,不可估量”通过质朴而自然的表情引入其无限的人文想象,画面定格在那山、那水、那天路、那高原。通过人的肖像体现人的一种精神的世界。

一切顺其自然
       十几年的光阴,引领冯建国在神奇的中国西部印证下无数执着和探索的足迹。依然是那8×10英寸一方独特的取景框和黑白胶片,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中,寻找心中一片渴望已久的绿洲,在万水千山的天界雪域,去寻找梦中的一块圣地,那就是他心中的香格里拉。摄影是一种观看世界的独特方式。一台古老而又沉重的相机和由它带来的几分笨拙而又充满仪式感的观看世界的方式,正好对应了冯建国在中国西部寻梦的心境与朝圣的仪式,这既是他对摄影的一种理解,也是对摄影的一种追求。


【西部旅路】大法会的观众 郎木寺, 甘南, 甘肃, 2002.

   “人生是否苦短,往往取决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人,总免不了要适应世俗,但精神的家园却是一片既自由而又空灵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翱翔。每次在西域边陲或是高原雪域,久久面对那苍茫的原野或是默默的磕长头的朝圣者,天上人间,人与自然,总是那么浑然一体。博大、原始、精深的大西部总会给每一次造访这里的人,带来无数的遐想和铭心的启迪。”冯建国回想十多年在中国西部的创作之旅,发出这样一番深切的感悟。

回归黄山,回归自然
       谈到近期的创作,冯老师透露了自三年前开始,准备用10年时间拍摄黄山的计划。冯老师1996年从西域丝绸之路开始,到2000年之后的青藏高原的人与自然的天界清影,再到北京古城胡同的人文夕照,他一直关注着人与自然的题材。最后回归富有中国文化精神的黄山自然景观,将纯粹简单的美传递给观众,作品预计将在退休前举办个展上面世。
       期待冯老师的“收山之作”大画幅黑白黄山的影像,可以期待那将是一场透彻完美的视觉盛宴。 (本文摘编自:2015-12-02 春玺会客厅)

冯建国大幅黑白摄影作品欣赏:

1996-2006
西部旅路

作品集【西部旅路:1996-2006】

【西部旅路】魔鬼城,克拉玛依,新疆

【西部旅路】盛装的妇女,普兰, 阿里, 西藏,

20032005-2008

最后的胡同

作品集【最后的胡同】

【最后的胡同】西城区白塔寺宫门口东岔6号 

【最后的胡同】崇文区草厂五条6号

2007-2010

高原的力量

作品集【高原的力量:2007-2010】

【高原的力量】2007.7-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帕羊镇-让珠-81岁

【高原的力量】2007.7-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嘎玛桑助-38岁

【高原的力量】2007.8-西藏拉萨市-索朗白珍-66岁

【高原的力量】2010.7-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隆务贡活佛-46岁